這個“超級神奇”的自動化倉庫是怎么工作的呢?
首先,產品在海外完成生產流程后,運輸到位于日本的倉庫中。從卸貨開始,自動化就充分體現。自動入庫卸貨機器將商品通過傳送帶送達三層的自動保管倉庫。Ps:聽說機器的入庫處理能力是人力的20倍哦。
然后,三層的RFID自動檢品機開始檢查產品,機器通過非接觸技術,瞬間檢測并計入庫存。而傳統的模式是通過人工操作,一件一件地檢查,效率慢,容易引起誤差。
在實現自動化后,三層的自動保管倉庫貨架可以靈活地運用天井,提高了貨架高度,貨物保存量大幅提升。而二層為自動出貨倉庫,舍棄了人 力,利用機器臂根據訂單自動進行配貨裝箱。
最后,商品在裝箱后,在一層利用自動封箱機進行封箱。傳統則是工作人員逐一確定訂單和產品后再進行封箱,升級后采用RFID自動瞬時掃描進行確認。另外,通過AI技術,機器可以通過傳感器自動判斷紙箱內的產品數量和大小,變更箱子的高度進行封箱,使箱子盡量的小巧。
自動感知貨物的進出量,追蹤貨物的運輸動態,移庫、調度等工作井然有序,后臺對實物庫存情況一目了然,成本費用明顯減少……
這樣的自動化倉庫變得越來越多。
物流對于電商的重要性無需多言,電商之間的競爭早已開始聚焦于物流之上,京東、阿里巴巴等電商開啟了“自建物流倉儲”與“第三方物流”的競爭模式,而關于物流的競爭焦點更是成為了智能化水平之爭。
傳統倉儲物流為何要轉型?
傳統的倉儲多數只是產品的寄存地,依靠叉車進行出入庫作業,效率往往不高,難以滿足現代電商的要求。
倉儲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據著核心地位。然而,傳統的倉儲管理中存在諸多問題,例如:
數據采集靠手工錄入或條碼掃描,工作效率較低;
庫內貨位劃分不清晰,堆放混亂;
實物盤點技術落后;
人為因素影響大,差錯率高,增加額外成本;
缺乏流程跟蹤,責任難以界定
這些問題,嚴重影響了倉儲物流的工作效率,并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。
隨著電商的發展,倉儲物流變為分揀中心加臨時倉儲,貨物的流動性更高,需要配備高速、高效的物流設施。因此,就使得電商企業對倉儲的信息化、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智能倉儲模式值得青睞
根據工控小編了解到的信息,智能倉儲一般是由立體貨架、有軌巷道堆垛機、出入庫輸送系統、信息識別系統、自動控制系統、計算機監控系統、計算機管理系統以及其他輔助設備組成,并且還要借助當下最火熱的物聯網技術,通過先進的控制、總線、通訊等手段,實現對各類設備的自動出入庫作業。
而感知技術則是物聯網在物流中最為重要且基礎的應用技術之一,RFID是感知技術的重要體現,其可以和托盤系統進行有效的融合,繼而有效地降低物流的倉儲成本,并提升效率。
高架立體倉庫、高速 分揀系統、輸送帶系統,這些都是智能倉庫的基本骨架。當商品從倉庫分揀出來后,輸送帶系統把貨物直接運送到工人手中打包,進入下一個環節。輸送帶系統普遍應用于庫內收貨、取貨、分揀、復核打包和出貨的所有環節,充分保證訂單處理速度和準確率。
結語:
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,“物聯網一定要和人工智能、大數據融合,才是真的IoT,才能對物流做全局優化。否則就是賣傳感器設備的,就只能收集數據而已。這就像不會炒菜的人,面對一堆原材料,也做不出好吃的。”也就是說,未來不在物聯網里的物流,都將被淘汰。不知道,你是如何看待的呢?
摘自工控網